Mac Studio M1 Max版本評測:夠用嗎?觀察實際的軟體實現效果你會發現什麼

Apple 在春季發布會上推出了令人驚嘆的Mac Studio 桌上型電腦,號稱是專業級Mac mini,而作為一台工作電腦,Mac Studio 可能會讓人好奇它能做什麼? ,今天我們就帶大家拆開這台全新的Mac Studio桌上型電腦,並測試一些軟體在Mac Studio上的運作情況。

Mac Studio 開箱即用:更高的 Mac mini,更多連接埠

一如既往,蘋果產品都是用這樣的棕色紙箱運送的,總體來說比我想像的要大很多。

不得不說蘋果的包裝設計確實不錯。這位Mac Studio的主人收到蘋果寄來的盒子後,直接把盒子拿到郵局寄去,沒有做任何額外的包裝或防護措施。收到後仍然完好無損。

連包裝都很講究

Mac Studio官方包裝盒和外箱大小差不多,而且沒有貼箔。

頂部手柄採用編織材質,與24吋iMac的包裝相同。編織材質的手柄更加耐用堅固,最重要的是看起來很有質感,但是使用起來有點彆扭,不太好拉。

和iPhone一樣,因為沒有使用塑膠封口膜,所以撕開膠條就可以正式開箱了。

開啟後還是有層層機制的,這也是為了保護Mac Studio的機身。依照箭頭方向,將左右防撞紙板拉到一邊,即可順利取出Mac Studio。

「不輕」是我的第一印象

我對Mac Studio的第一印像是“不輕”,因為有一層無紡布保護套,所以第一印像不是外觀,而是握在手裡的感覺.

這款Mac Studio是M1 Max版本,蘋果官方數據顯示為2.7公斤。如果是M1 Ultra版本,重量會達到3.6公斤,因為它有更大的風扇用於散熱。

長高了會有點難保存

去掉上面覆蓋的不織布後,整體外觀並沒有什麼太令人驚訝的地方。它是一個稍微高一點的 Mac mini...不,它是一個高得多的 Mac mini。

而且我知道很多人把 Mac mini 放在架子上或電腦螢幕下面,但是這個 Mac Studio 可能不會讓你這麼做,所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誰把一切都安排妥當,而且尺寸設計得恰到好處,那麼你可能就得給Mac Studio 找一個專門的地方了。

前後有孔

Mac mini 的正面是一個完全乾淨的表面,沒有任何開孔,但 Mac Stuido 的正面有兩個 Type-C 端口,可以滿足專業用戶的需求。

Mac Studio M1 Max版本給出USB-C規格,最大傳輸速度為每秒10GB;M1 Ultra版本搭載Thunderbolt 4規格,最高傳輸速度可達每秒40GB。

側面的SD卡插槽支援SDXC卡(UHS-II)。如果你在拍照,經常需要使用SD卡將檔案傳輸到電腦上。前置SD卡槽的這個設計真的很方便。

翻到後面,和前面完全不一樣。頂部有一個大通風口,用於散熱。

下半部是Mac Studio提供的一堆端口,包括:

  • 4個Thunderbolt 4(最高40Gb/s)並支援以下規格
    • DisplayPort
    • USB 4(速度高達40Gb/s)
    • USB 3.1 Gen 2(高達 10Gb/s)
  • 1個10Gb以太網,支援1Gb、2.5Gb、5Gb、10Gb乙太網路
  • 兩個 USB-A 端口,速度高達 5Gb/s
  • HDMI 2.0
  • 一個3.5mm耳機插孔

四顆雷電4對於外接顯示器支援USB-C規格的人來說確實很有用,尤其是Mac Studio的HDMI只支援2.0版本,更新速率也只有4K@60Hz。如果您想達到更高的更新速率,請記得連接到 Thunderbolt 孔。

另外,既然上面提到了散熱,那麼順便說一句,Mac Studio的散熱系統不僅是把熱風吹出去,同時也將冷風導流,使冷風空氣可以從下面的孔吹入/吸入,帶走熱空氣,達到對流、散熱、冷卻的效果。

至於底部左上角的黑色橢圓形孔,是可以安裝防盜鎖的地方,但一般人可能不需要使用。

一些週邊配件

整個Mac Studio僅附兩個可介紹的配件。一是這個貼紙,和之前的白色貼紙不同。面向專業的 Mac Studio 呈現黑色貼紙。

另一個是電源線。Mac Studio 隨附的電源線採用編織材質,柔軟可彎曲。我個人非常喜歡。與一般用絕緣塑膠包裹的電源線相比,Mac Studio 附帶的編織電源由編織材料製成。該線在存儲部分和整條線中非常有用。

絕緣塑膠電源線拉直或彎曲都不會有問題

Mac Studio測試:這些工作適合Mac Studio嗎?

首先說明一下,這個開箱評測並不是為了測試這個Mac Studio的極限,因為大多數人,甚至是大多數專業工作者,可能並沒有真正使用過Mac Studio的性能頂級Mac Studio。要完全耗盡,這必須由非常專業的用戶進行相當大的工作量來完成。

所以這次我打算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測試,有一些專業需求,包括編輯、圖像輸出、3D建模、3D計算、圖像處理甚至音效處理…等。提供此Mac Studio中軟體和不同工作內容的執行方式供您參考。

Final Cut Pro 測試

我們以 ProRes 422 HQ 格式製作了一段 30 分鐘的 4K 視頻,沒有任何色彩校正、特效、沒有字幕、沒有背景渲染。5分鐘,效率相當高。

最基本的視訊輸出只需5分鐘.

然後我們為整個影片添加了模糊效果。模糊效果相當高效,但最終結果也是5分鐘就完成了。

新增模糊效果測試,影片輸出僅需5分鐘

我們也用Timecode來測試新增字幕後的效果。最終輸出時間也在5分鐘之內,所以無論有特效或字幕,影響都不大。

即使有字幕,也不影響輸出時間

我們在測試過程中也發現了有趣的事。如果將20分鐘的ProRes 422視訊輸出為H.264格式,Mac Studio需要14分鐘,M1版本的MacBook Pro也需要14分鐘。

左邊是M1版MacBook Pro,右邊是M1 Max版Mac Studio.

至於你說的多軌工作可以到多少軌?我也測試了一下,同樣的素材,同樣的模糊效果,Mac Studio上的Final Cut Pro最多可以達到32個軌道,再這樣下去就無法流暢播放了。您可以在下面的影片中看到秒數。已經習慣跳躍了。

達文西決心測試

如果我使用Davinci Resolve測試Mac Studio的性能,對Arri拍攝的1分鐘4K高清RAW檔案放置LUT並輸出到ProRes 422大約需要27秒總部。

PhotoShop測試

我們找到了一個索尼拍攝的8K ARW格式的RAW文件,並添加了一些不同的特效,包括相當重的鏡頭模糊效果、水彩照片效果,還調整了顏色、亮度和對比度不同的圖層,加上一些蒙版,並給出一圈陰影,總共使用10 層。

導出為PSD檔案需要6秒;匯出為中等壓縮的 PNG 檔案需要 1 分 52 秒;除此之外,其他檔案如 JPG 和 Targa 幾乎可以在幾秒鐘內儲存。

瑪雅測試

然後我們使用Maya和V-Ray來測試Mac Studio在使用3D軟體時的效能。

我們測試的文件共有238萬個面,拆解了UV和應用材質,並使用了全局照明、3個直接光和1個球體光。

就V-Ray的即時渲染IPR結果而言,等待時間並不長,幾乎可以說不會影響工作。我個人認為效果還是不錯的。

在Render的情況下,使用Brute force的GI引擎輸出一個4K圖像文件,最小採樣為8,大約需要50分鐘,但如果是高清1920 x 1080圖像文件,它需要11 分鐘。

在渲染的過程中,我們也可以從iStat App給出的圖表中看到CPU的使用情況,因為Maya中的V-Ray使用的是CPU計算圖表,所以基本上每個核心的CPU是完整狀態。

攪拌機測試

由於Maya上的V-Ray使用CPU來計算圖形,所以我們最終測試了3D軟體Blender,新版本的Blender 3.1支援M1系列的GPU運算。

我們下載了Blender官方提供的Sample檔案。如果有網友想要測試,我們會給您文件的連結。你可以自己測試一下,看看是否是在你自己的電腦上計算出來的。沒有間隙。

我們輸出4K影像檔。在使用CPU計算影像的情況下,大約需要1小時。因為重點是GPU運算,所以我沒等他跑完。在GPU運算的情況下,可以看到GPU使用率也滿了。

總的來說,使用 Mac Studio 的 GPU 在 Blender 中輸出該檔案的 4K 影像大約需要 17 分鐘。

總結

雖然這次測試的Mac Studio不是頂規的M1 Ultra版本,而是M1 Max版本,內存也是基本的32GB,但是整體使用效果還不錯,無論是在文件轉換、輸出、調光調色、製作簡單的特效、製作3D圖形…等等其實已經足夠了。

如果你的作品是基於Final Cut Pro X、Davinci Resolve,那麼我認為升級到Mac Studio是值得的,即使是最基本的M1 Max版本的Mac Studio也比購買MacBook更好Pro 16吋M1 Max版本便宜,尤其是Mac Studio提供了大量的外部接口,對於許多需要多台顯示器、外接硬碟、需要透過網路與他人協作的工作來說更加方便,再加上M1 Max或M1 Ultra 內建的ProRes 加速器在處理ProRes 檔案時非常有用。

不過,如果工作環境以3D特效為主,我還是建議Windows設備更好,無論是支援或插件豐富程度都比Mac上好系統。

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篇文章給您的朋友。謝謝你!!

這篇文章是基於評論的個性。如果內容不真實或不準確,您有責任進行事實查核。

標題: Mac Studio M1 Max版本評測:夠用嗎?觀察實際的軟體實現效果你會發現什麼

zh_TWChinese (Taiwa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