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c Studio M1 Max版本评测:够用吗?观察实际的软件实现效果你会发现什么

Apple 在春季发布会上推出了令人惊叹的 Mac Studio 台式电脑,号称是专业级 Mac mini,而作为一台工作电脑,Mac Studio 可能会让人好奇它能做什么? ,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拆开这台全新的Mac Studio台式电脑,并测试一些软件在Mac Studio上的运行情况。

Mac Studio 开箱即用:更高的 Mac mini,更多端口

一如既往,苹果产品都是用这样的棕色纸箱运送的,总体来说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。

不得不说苹果的包装设计确实不错。这位Mac Studio的主人收到苹果寄来的盒子后,直接把盒子拿到邮局寄去,没有做任何额外的包装或防护措施。收到后仍然完好无损。

连包装都很讲究

Mac Studio官方包装盒和外箱大小差不多,而且没有贴箔。

顶部手柄采用编织材质,与24英寸iMac的包装相同。编织材质的手柄更加耐用坚固,最重要的是看起来很有质感,但是使用起来有点别扭,不太好拉。

和iPhone一样,因为没有使用塑料封口膜,所以撕开胶条就可以正式开箱了。

打开后还是有层层机制的,这也是为了保护Mac Studio的机身而设计的。按照箭头方向,将左右防撞纸板拉到一边,即可顺利取出Mac Studio。

“不轻”是我的第一印象

我对Mac Studio的第一印象是“不轻”,因为有一层无纺布保护套,所以第一印象不是外观,而是握在手里的感觉.

这款Mac Studio是M1 Max版本,苹果官方数据显示为2.7公斤。如果是M1 Ultra版本,重量会达到3.6公斤,因为它有更大的风扇用于散热。

长高了会有点难保存

去掉上面覆盖的无纺布后,整体外观并没有什么太令人惊讶的地方。它是一个稍微高一点的 Mac mini...不,它是一个高得多的 Mac mini。

而且我知道很多人都把 Mac mini 放在架子上或者电脑屏幕下面,但是这个 Mac Studio 可能不会让你这么做,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谁把一切都安排妥当,而且尺寸设计得恰到好处,那么你可能就得给 Mac Studio 找一个专门的地方了。

前后有孔

Mac mini的正面是一个完全干净的表面,没有任何开孔,但Mac Stuido正面有两个Type-C端口,可以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。

Mac Studio M1 Max版本给出USB-C规格,最大传输速度为每秒10GB;M1 Ultra版本搭载Thunderbolt 4规格,最高传输速度可达每秒40GB。

侧面的SD卡插槽支持SDXC卡(UHS-II)。如果你在拍照,经常需要使用SD卡将文件传输到电脑上。前置SD卡槽的这个设计真的很方便。

翻到后面,和前面完全不一样。顶部有一个大通风口,用于散热。

下半部分是Mac Studio提供的一堆端口,包括:

  • 4个Thunderbolt 4(最高40Gb/s)并支持以下规格
    • DisplayPort
    • USB 4(速度高达40Gb/s)
    • USB 3.1 Gen 2(高达 10Gb/s)
  • 1个10Gb以太网,支持1Gb、2.5Gb、5Gb、10Gb以太网
  • 两个 USB-A 端口,速度高达 5Gb/s
  • HDMI 2.0
  • 一个3.5mm耳机插孔

四个雷电4对于外接显示器支持USB-C规格的人来说确实很有用,尤其是Mac Studio的HDMI只支持2.0版本,更新速率也只有4K@60Hz。如果您想达到更高的更新速率,请记得连接到 Thunderbolt 孔。

另外,既然上面提到了散热,那么顺便说一句,Mac Studio的散热系统不仅是把热风吹出去,同时也将冷风导流,使冷风空气可以从下面的孔吹入/吸入,带走热空气,达到对流、散热、冷却的效果。

至于底部左上角的黑色椭圆形孔,是可以安装防盗锁的地方,但普通人可能不需要使用。

一些周边配件

整个Mac Studio仅附带两个可以介绍的配件。一是这个贴纸,和之前的白色贴纸不同。面向专业的 Mac Studio 呈现黑色贴纸。

另一个是电源线。Mac Studio 附带的电源线采用编织材质,柔软可弯曲。我个人非常喜欢。与一般用绝缘塑料包裹的电源线相比,Mac Studio 附带的编织电源由编织材料制成。该线在存储部分和整条线中非常有用。

绝缘塑料电源线拉直或弯曲都不会有问题

Mac Studio测试:这些工作适合Mac Studio吗?

首先说明一下,这个开箱评测并不是为了测试这个Mac Studio的极限,因为大多数人,甚至是大多数专业工作者,可能并没有真正使用过Mac Studio的性能顶级 Mac Studio。要完全耗尽,这必须由非常专业的用户进行相当大的工作量来完成。

所以这次我打算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测试,有一些专业的需求,包括编辑、图像输出、3D建模、3D计算、图像处理甚至音效处理…等。提供此Mac Studio中软件和不同工作内容的执行方式供您参考。

Final Cut Pro 测试

我们以 ProRes 422 HQ 格式制作了一段 30 分钟的 4K 视频,没有任何色彩校正、特效、没有字幕、没有背景渲染。5分钟,效率相当高。

最基本的视频输出只需5分钟.

然后我们给整个视频添加了模糊效果。模糊效果相当高效,但最终结果也是5分钟就完成了。

添加模糊效果测试,视频输出仅需5分钟

我们也用Timecode来测试添加字幕后的效果。最终输出时间也在5分钟之内,所以无论有特效还是字幕,影响都不大。

即使有字幕,也不影响输出时间

我们在测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。如果将20分钟的ProRes 422视频输出为H.264格式,Mac Studio需要14分钟,M1版本的MacBook Pro也需要14分钟。

左边是M1版MacBook Pro,右边是M1 Max版Mac Studio.

至于你说的多轨工作可以到多少轨?我也测试了一下,同样的素材,同样的模糊效果,Mac Studio上的Final Cut Pro最多可以达到32个轨道,再这样下去就无法流畅播放了。您可以在下面的视频中看到秒数。已经习惯跳跃了。

达芬奇决心测试

如果我使用Davinci Resolve测试Mac Studio的性能,对Arri拍摄的1分钟4K高清RAW文件放置LUT并输出到ProRes 422大约需要27秒总部。

PhotoShop测试

我们找到了一个索尼拍摄的8K ARW格式的RAW文件,并添加了一些不同的特效,包括相当重的镜头模糊效果、水彩照片效果,还调整了颜色、亮度和对比度不同的图层,加上一些蒙版,并给出一圈阴影,总共使用 10 层。

导出为PSD文件需要6秒;导出为中等压缩的 PNG 文件需要 1 分 52 秒;除此之外,其他文件如 JPG 和 Targa 几乎可以在几秒钟内保存。

玛雅测试

然后我们使用Maya和V-Ray来测试Mac Studio在使用3D软件时的性能。

我们测试的文件共有238万个面,拆解了UV和应用材质,并使用了全局照明、3个直接光和1个球体光。

就V-Ray的即时渲染IPR结果而言,等待时间并不长,几乎可以说不会影响工作。我个人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。

在Render的情况下,使用Bruteforce的GI Engine以最小采样8次输出4K图像文件大约需要50分钟,但如果是高清1920 x 1080图像文件,则需要 11 分钟。

在渲染的过程中,我们还可以从iStat App给出的图表中看到CPU的使用情况,因为Maya中的V-Ray使用的是CPU计算图表,所以基本上每个核心的CPU是完整状态。

搅拌机测试

由于Maya上的V-Ray使用CPU来计算图形,所以我们最终测试了3D软件Blender,新版本的Blender 3.1支持M1系列的GPU计算。

我们下载了Blender官方提供的Sample文件。如果有网友想要测试,我们会给您提供文件的链接。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,看看是否是在你自己的电脑上计算出来的。没有间隙。

我们输出4K图像文件。在使用CPU计算图像的情况下,大约需要1小时。因为重点是GPU计算,所以我没等他跑完。在GPU计算的情况下,可以看到GPU使用率也满了。

总的来说,使用 Mac Studio 的 GPU 在 Blender 中输出该文件的 4K 图像大约需要 17 分钟。

总结

虽然这次测试的Mac Studio不是顶规的M1 Ultra版本,而是M1 Max版本,内存也是基本的32GB,但是整体使用效果还不错,无论是在文件转换、输出、调光调色、制作简单的特效、制作3D图形……等等其实已经足够了。

如果你的作品是基于Final Cut Pro X、Davinci Resolve,那么我觉得升级到Mac Studio是值得的,即使是最基本的M1 Max版本的Mac Studio也比买MacBook好Pro 16英寸M1 Max版本价格便宜,尤其是Mac Studio提供了大量的外部接口,对于很多需要多台显示器、外接硬盘、需要通过网络与他人协作的工作来说更加方便,再加上M1 Max或M1 Ultra 内置的 ProRes 加速器在处理 ProRes 文件时非常有用。

不过,如果工作环境以3D特效为主,我还是建议Windows设备更好,无论是支持还是插件丰富程度都比Mac上好系统。

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,请在社交媒体上与您的朋友分享本文。谢谢你!!

这篇文章是基于评论的个性。如果内容不真实或不准确,您有责任进行事实核查。

标题: Mac Studio M1 Max版本评测:够用吗?观察实际的软件实现效果你会发现什么

zh_CNChinese (China)